日前有消息人士透露,京东健康已经正式启动了自建线下仓店的“万店计划”,意图打通从“快递电商+线下仓店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以纯自建仓模式承接自有线上订单。据悉,该模式已经在北京等地试点,目标是投入10亿元,用3年时间开至一万家仓店。
这听起来,很像是启动于2017年的京东集团改造升级线下零售的所谓“万店计划”的细分赛道翻版,因此,其商业想象空间也吸引了多方注意。
实际上,据『摩羯商业评论』分析,这个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618前夕,京东健康613全类目B2A&O2O招商宣讲会,就开启了线上连锁化经营之先河,即同一连锁不限制入驻的分店数量;同一公司主体最多可开三家卖场型旗舰店,该规则也适用于连锁分店。
网上药店连锁化经营,显然是为京东健康下一步打通“B2C切入+线下仓店配送最后一公里”做好铺垫。
8月10日,2023年第十六届西普会——中国健康产业(国际)生态大会在海南博鳌盛大开幕,会上,京东健康即时零售事业部总经理王一婷发表了《即时零售驱动高质量增长》的演讲。演讲中,王一婷透露,目前京东健康已经开设出150多家线下京东自营大药房。
近年来,电商巨头改造夫妻老婆店、铺设即时零售网络,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也提升了业界对京东健康的“万店计划”的关注度——“互联网医疗”与“药品即时零售”这两个概念的交织,将极大提升京东健康在医药板块线上线下布局的完整度,彻底重塑传统医药连锁行业。
“一条街上的药房比奶茶店还多”已成为当今零售店铺的现状,据卫生部门披露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零售药房总数为62.3万家。
同时,据2023药品零售综合竞争力百强榜,排在其前面的为老百姓、益丰药房、大参林、一心堂,其中老百姓、益丰药房、大参林均在去年实现万店计划。
据『摩羯商业评论』调研分析,中国的药房连锁逐渐走强,市场饱和度不断提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其一,是国家集采药品覆盖面越来越大,病患可以在连锁药房买 到的药品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医药商业流通格局将重构;
作为一家老牌连锁药店,海王星辰其实早在2007年就已经在美股上市,后来由于业务萎缩,后于2016年宣布从美股退市。在国内药房市场饱和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海王星辰在2023年9月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拟登陆A股。
截至目前,A股已有8家民营连锁药房上市。其中,作为净利增速最快的药房股,健之佳在上半年实现营收43.38亿元,同比增长44.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74.85%。净利增速位居前列的,还有漱玉平民、益丰药房、一心堂,同比分别增长24.67亿元、22.33亿元、20.64亿元。
然而,在疫情三年期间大放光彩的药房连锁行业,其难以令用户满意的服务质量,也在这个期间暴露无遗。
2022年春天,笔者出现敏症状,于是在叮当快药上下单了西替利嗪与甘草酸苷。没想到的是,笔者在下单后第三天才收到药品。仔细一查,原来是系统把订单派送给了叮当智慧药房(南京)有限公司春树路店。
笔者只在2010年去过一次南京,为何叮当快药会舍近求远从南京往北京调货?西替利嗪和甘草酸苷又不是什么稀缺药品。
叮当健康虽然打着“即时零售”的新概念上市,但在实际运行中在大数据、仓储、配送等环节,已经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另一面却是近年来京东与阿里快速推进的“即时零售”、“半小时生活服务区”在线上线下贯通布局的高歌猛进。
总而言之,用户期待提升消费体验,商家期待提高运营效率,而平台方又有这个能力,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于是,一场医药连锁产业的变革正在到来。
实际上,不止京东与阿里。在2023年,抖音、快手先后放宽售药准入门槛,积极拥抱医药零售。
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在1年以来动作频频,说明巨头已经开始将资源大量转移至这个细分赛道,而京东健康也又充分的动机与资源,去做好这个赛道。
首先,京东健康能够全力以赴,是因为医药连锁产业这块蛋糕,对“海陆空”能力齐备的电商巨头来说,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根据《2022-2023年度中国药店发展报告》内容显示,2022年国内零售药店的连锁化率已上升至57.76%,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预计,未来2-3年,将会出现10家门店总数超过10万家的连锁药店。
也就是说,无论是来自C端的问诊购药需求,还是来自于B端的大数据、仓储、配送、广告需求,对于京东健康这样的平台来说,都迎来了一个不可错过的时代风口。
8月16日,京东健康发布2023年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内,京东健康总收入为人民币271亿元,同比增长34%,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Non-IFRS)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101.2%。
公告中,京东健康将自身的快速增长,首先归功于在上半年不断强化全渠道医药健康供应链建设,持续完善以京东大药房为核心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药健康零售布局。
换句话说bd半岛电竞手机,京东健康已经推行开的“互联网医疗”+“即时零售”整合,已经取得了真金白银的成效。
上市前夕的2020年8月,高瓴资本8.3亿美元领投京东健康B轮融资,当时京东健康的投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
然而,在实现上市之后股价飙升没多久,京东健康股价就一路走低,目前仅有1200亿余港元。而且京东健康上市后的第一份财报发布之后,媒体发现,其售卖的最大类别竟然是计生用品。
其一,是市场教育。由于问诊购药的低频需求属性,导致互联网医疗和购药的市场教育工作进展缓慢。而三年疫情期间,其市场教育的速度可谓势如破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3亿,占网民整体的34%,同比增长21.7%,成为当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
其二,据『摩羯商业评论』多方了解,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的战略与市值徘徊许久,主要是因为国家有关“互联网医疗”的配套政策的出台节奏,过于缓慢,可谓万事俱备,独缺“东风”。
2022年12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开始施行。
2023年2月15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门诊统筹服务的接入成为2023年医药行业的重点,这推动了医院门诊处方外流的加速。
2023年11月1日,《北京市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省、直辖市药品监管部门出台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
以上1年内连续出台的三个法令,相当于敞开了大门,为医药产业朝着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时至2023年底,“东风”已来,王一婷在西普会上的预测已经开始落实,这也为京东健康打开了资本层面的想象空间,大规模推进线C引流至线下实体门店这一战略落地的时机,已经成熟。
近期,在京东健康的财报电话会上,京东健康管理层阐述了下一步的线下开店规划:
十九大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医疗领域表现的非常明显——落后的线下医药连锁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疫情期间也充分暴露出来。
然而,药品连锁品牌与部分O2O平台在内,虽然各方势力出发时间早,但却出于各种短板,没有能力去改造供应链,无法承担起产业升级的时代重任。
“互联网医疗”与“即时零售”相结合,不失为平台供给与各方需求所形成矛盾的一个解。
产业变革的三元素——科技、资本、政策,均已到位。一个人们习以为常却需求未满的万亿级产业,正在被重构;曾经“稳坐钓鱼台”的医药连锁药店和医药工业品牌,都需要认真思考京东大举布局自营实体药店的背景下,自己路在何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